首页 > 艺术要闻 > 正文

中国书画师古与创新的探讨
2022-12-13 11:27:16   来源:   评论:0 点击:

美术评论家 孙亚杰(左一) 精研古法的提出 在五四时期,美术的革命与改良两个概念,大抵是一个意思。在陈独秀《美术革命》一文中,革命与改良完全是同义语。美术没有类似文言与白话那样的区别。 19...

   \

美术评论家  孙亚杰(左一)

    精研古法的提出

    在“五四”时期,美术的“革命”与“改良”两个概念,大抵是一个意思。在陈独秀《美术革命》一文中,“革命”与“改良”完全是同义语。美术没有类似“文言”与“白话”那样的区别。 

    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支持白话文运动,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 1917年1月,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文中提出:白话文学为文学之正宗。《新青年》实现自己的主张,全部改用白话文。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标志着白话文运动在文艺方面首先突破。白话文运动,遭到一些支持文言文的学者的猛烈攻击。在这种形势下,鲁迅先后发表了《估学衡》、《答KS君》、《再来一次》等文章,大抵采取“以毒攻毒”的方法,用古文做文,证明鼓吹文言的人实际自己也做不通古文,错用典故。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出现了更多的美术学校,美术社团,美术刊物,美术史论著述。其中特别重要者:

    一是以上海为主张发祥地的蓬勃的“洋画运动”,归国留学生成为西画传播的主力军;

    二是传统中国画取得突出成就,出现了齐白石、黄宾虹等一批杰出画家;

    三是以徐悲鸿、蒋兆和为主要代表的写实人物画获得突破性进展;

    四是鲁迅倡导的新木刻运动,以及他所提倡的“为人生而艺术”的思想产生了有力影响。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五四”精神的发扬。

\

    陈独秀的《美术革命》,主旨是“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以改良中国画”。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藏画目》,主张“以院体为画正法”,

    徐悲鸿发表《中国画改良论》,他提出的“改良”方案是:“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

    上述各家主张可归纳为:一、提倡美育,发展美术事业;二、重估中国画史,褒院体而贬文人写意;三、提倡学习西方写实美术,以其“科学方法”改造中国画;四、否定摹仿风气,强调个性与创造。这些,基本概括了《美术革命》的内容和指向。

    与《美术革命》异同的是提倡“发扬国粹”,著名的有金城、陈师曾、林纾、萧谦中、萧俊贤、王一亭、黄宾虹、顾鹤逸等。

    曾留学英国学法律、担任过国务院秘书,对创建中国第一个国家博物馆(北京古物陈列所)做出贡献的国画家金城,应蔡元培之邀在北大画法研究会发表演讲,批评明清绘画“剿袭摹仿”而不“以造化为师”,提出“工笔固未足以尽画之全能,而实足奉为常轨;写意虽亦画之别派,而不足视为正宗”的主张。

    金城联合陈师曾、周肇祥等,并征得徐世昌的支持,创立以“精研古法,别采新知”为宗旨,融创作、教学、展览交流为一体的中国画学研究会。其旨趣有别于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但其骨干陈师曾、贺履之、汤定之、胡佩衡等,都曾兼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它们的关系可以用“和而不同”来形容。

    陈师曾以白话、文言两种文体发表《文人画的价值》,从论理、画史、古今中外比较各个角度论述文人画的价值,在他看来,文人画“首重精神,不贵形式”。以人品、学问、才情、思想为要素,“能感人而能自感”。文人画的代表人物元四家“皆品格高尚、学问渊博”,“上继荆关董巨,下开明清诸家法门”。文人画的谨严、精密、矜慎、幽微、深醇。

    画家赵浩公、潘致中等人认为中西文化各有其特异之处,我们的国画,就是中国传统的艺术,我们要树立国画的宗风。

\
孙亚杰作品

对书画家来说,最宝贵的传统是个性风格,有责任感,兼容并包,尊重与发扬传统的态度。“发扬国粹”提倡“国粹”的学者和艺术家,我们并不拒绝借鉴西方文化。

    《荀子·礼论》:积厚者流泽广,积薄者流泽狭也。中国传统文化积累的功业越深厚,则流传给后人的恩德越广。

    “积厚流光”这四个字是金城先生提出的“精研古法,博采新知”精义内涵的延伸。我想“积厚”就是对深厚的传统文化的一种学习研究,一种文化积淀;“流光”是在漫长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创造出五光十色的文化与艺术的光彩,“积厚流光”恰恰体现了文化传承的内涵与发展的意义。

从书法方面说起

    王羲之所作的《兰亭序》独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是中国书法的代名词,无论是在学术界,书法界、民间,王羲之的影响无人可及,他在书法技法是集大成,开了一代新风。

    《兰亭序》是“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品。王羲之出生于东晋著名的簪缨世家——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豪门,因此,王羲之也有空闲研习书法。他曾先向卫夫人学习,随后改师叔父王廙。王羲之正书、行书宗尚钟繇,草书效法张芝,博采众长,精研字法体势。

    《兰亭序》是在王羲之微醉间,即兴挥毫作序,这就是《兰亭序》。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又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但王羲之能够创作出千古佳作更是一种必然。因为魏晋时代是人的自觉时期,也是书法等艺术发展的自觉时期。楷行草书蓬勃发展,并经钟繇、张芝等书家之手日臻成熟,王羲之刻苦习书,继承钟法,变化旧体,成为一代大家,因此他才能书写出流传千古的《兰亭序》。

    康有为在其集大成的碑学经典著作《广艺舟双楫》中,还大加褒扬这位帖学书法的祖师爷。

唐太宗,爱美女更爱书法

  唐太宗一生中的妃嫔众多,不光爱这些后宫美人们,他在书法上的造诣也是值得称赞的。在我国书法史上,唐太宗李世民也取得了非凡成就,是第一个以行书写碑的书法家。

  唐太宗全力推崇王羲之,重视书法教育,尊王羲之为书圣,并亲自撰写《王羲之传赞》,确立了王羲之在初唐时独尊天下的地位,决定了初唐书法的发展方向。向电视剧《武媚娘传奇》中,徐慧勤练  王羲之《兰亭序》,只为博得唐太宗欢喜,唐太宗对于书法的热爱也影响到了武则天对书法的造诣。

\
孙亚杰作品

  为了提高书法艺术的水平,唐太宗还设立弘文馆,书法教育机构,传习书法,唐太宗还将书法列为科举考试录取人才的重要一科,明订“楷法遒美”为科举标准。他经常与大臣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书法家等切磋书艺。

  唐太宗还以智永、王羲之法书为师,精研古法。流传至今的作品有《温泉铭》和《晋祠铭》。

  我国书法史上,以行书刻碑的首创人物是唐太宗李世民。《温泉铭》便是以行书入碑的代表作。  

  《晋祠铭》全称《晋祠之铭并序》,唐太宗御制御书《晋祠之铭并序》,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一块行书碑,也是目前唯一传世的唐太宗李世民书法真迹碑刻。《晋祠之铭并序》被后世书家认为是仅次于《兰亭序》的行书作品。

    楷书在魏晋时称之为“正书”、“真书”,到了唐朝楷书成了固定形式,唐代的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和元代的赵孟頫,把真书的技法发挥的如此丰富多彩、淋漓尽致。

    唐代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高峰,更是书法名家辈出的时代。“唐人尚法”,书法史流行的楷书五体。欧体、褚体、颜体、柳体、赵体前四家都是唐代人;有草书的最高境界……狂草张旭;有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张怀瓘。

    颜真卿早年向张旭学习书法的笔记《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颜真卿叙述了得到张旭笔法的不易:一是颜真卿两次求师笔法。即人或问笔法者,皆大笑而已,皆不蒙传授,即对以草书,颜真卿叙述了得到张旭笔法的不易:张旭只给作品,不作正面回答,更可以看出笔法的珍贵。第二次,张旭把攻草书和草书用笔妙诀,无隐地告诉了颜真卿。

\

    字到底怎么写笔画,临帖,就是仔仔细细的、按部就班的模仿古人写字的笔画。把古人的习惯动作变成你的习惯动作。所谓魏晋笔法唐人尚法也好、欧颜柳赵、谁家的笔法也好,都是他们的习惯而已。

    面对古人写的字,我们通过笔锋行迹分析,就能分析出来当时他们写字的动作,这样运笔的。如:“金”字,波(撇),第一步落笔倾斜45度,侧锋行笔,收笔中锋。(磔)捺,中锋入笔到末端处,笔锋向上收笔。

    中国的书法是建立在“技法”之上的艺术,书法终究是练出来、要下功夫的练,历代书法家的故事离不开一个“勤学”、一个“苦练”字。竹竿半尺羊狼毫,一张宣纸点线面,松烟一滴分五色,水墨淋随心到。中国人用手握住七寸六的筷子、灵活自如,却练不好一根细竹竿?“欲学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书画

上一篇:邵大箴谈学习水墨画:画张好画绝非易事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