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要闻 > 正文

明清时期台湾文人书画的主流化
2022-12-13 19:41:43   来源:收藏快报   评论:0 点击:

台湾与大陆在文化上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目前考古发掘的成果表明,早在史前时期就有大陆沿海居民进入台湾地区繁衍生息,此后,两岸的交流一直不曾中断,这是台湾史前美术与闽粤史前美术特征相似的最主要原因。...

    台湾与大陆在文化上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目前考古发掘的成果表明,早在史前时期就有大陆沿海居民进入台湾地区繁衍生息,此后,两岸的交流一直不曾中断,这是台湾史前美术与闽粤史前美术特征相似的最主要原因。台湾的早期美术发展极其缓慢,直到17世纪还保留着史前文化的痕迹。16世纪末,荷兰人和西班牙人入侵台湾,随之带来了西洋美术,在台南等地留下了具有西洋风情的建筑和雕塑。

    荷兰、西班牙人被驱除后,郑成功等人在台湾开创了文人艺术的新局面。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不仅带去大批明朝军民,其中包括很多不愿归顺清政府的文人士大夫,也带去很多中国传统文化书籍,“大大提高了台湾社会崇尚文化的风气”。此时所崇尚的文化即是中国传统文化。

    在明郑时期,渡海赴台的汉人主要是郑成功带领的一批晚明文武官员和士兵,此外还有一些平民及家属,其中包括不少文人学士,如王忠孝、辜朝荐、沈佺期、郭贞一、李茂春以及较早来台的沈光文等,“他们将中华文化的种子播撒在这片土地上,并以传统诗文的形式,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不久就着手将大陆的政治制度和文教制度移植到台湾,利用制度的手段将传统文化在台湾传播开来,大陆文人雅士所喜爱的诗书特别是书法逐渐成为人们一种重要的休闲娱乐方式。

    早期的台湾书法作品主要是留存于金门、澎湖、马祖的碑刻以及明郑时期名宦宿儒的手迹中。在整个明朝时期,留存于台湾的碑刻不下于30件。马祖大王宫廊外壁的《大王宫捐题碑记》可能是现存台湾最早的碑文。因碑文中有“中统钞”的字样,因而被推测为元朝中统元年的遗存。位于文台宝塔附近的《虚江啸卧》石刻碑文是嘉庆十六年(1537)守卫金门的明朝官员俞大猷(号虚江)所刻写,字体浑厚质朴,颇有魏碑遗风。

    纸本的书法作品大多出自明朝遗老之手,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陈永华(?—1680)和沈光文(1613—1688)。陈永华是郑成功的咨议参军,入台后,他大力推动台湾学校、文庙的建设。沈光文是明末的朝廷官员,曾经当过太仆寺少卿,因偶然之故来到台湾——他原来在闽粤地区追随明鲁王抗清,后因局势恶化,携眷属乘舟去往泉州海口,半途遇到风暴,漂流到台湾。到台后,他长期避居于乡野开馆授徒。以陈、沈两人为代表的一批明朝知识分子对台湾的诗书推动很大,甚至有人说:“从来台湾无人也,斯庵(沈光文号)来而有人矣。台湾无文也,斯庵来而有文矣。”明郑时期,流寓到台的韩又琦、赵行可、郑廷桂等人还组织了“福台新咏”诗社,吸收文人墨客参与,留下了不少诗书墨宝。在书法上,郑成功也有不小的造诣。现留存于台南开元寺的一幅草书显示了这位民族英雄的气度,整个书法跌宕起伏,潇洒不拘,用笔苍劲有力,绵延刚劲,充满豪杰之气。现藏于台南开元寺的《太极图说》行书一幅,被日本人稻垣其外称赞为:“神韵生动,风格非凡,足以想见郑成功之人格之逸品也。”另外,宁靖王朱术桂的书法也值得一提。朱术桂字天球,别号一元子,是明太祖九世孙辽王之后,曾袭封为襄阳王。郑龙芝占据福建,尊唐王为帝,朱术桂被册封为宁靖王。朱术桂的书法浑厚有力、折笔强劲,目前留存的一幅楷书作品《古松奇石在山中》可谓其典型作品,此幅书法笔法遒劲有力,线条浑厚苍劲。

    17世纪中下叶,因为政局动荡,战争频仍,再加上西方列强入侵,造成西欧美术与中原美术并存于台湾的现象,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美术形式的并存状况也构成了17世纪台湾文化的独特现象。不过,此一时期的中西美术形式还没有明显的融合迹象,两种美术似乎在各自的轨道中前行。在明郑集团驱除西方人之后,台湾又恢复到原有的发展轨道上,而在清政府从郑氏集团手中夺取台湾之后,也延续了明郑时期的文化制度,于是,中国传统美术逐渐成为台湾美书的主流形式,文人画在乾嘉年间达到高峰。

相关热词搜索:台湾 文人 书画

上一篇:石家庄汇融农合行大力赞助“燕赵书画大讲堂”公益活动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
分享按钮